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多样化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教育教学过程。从价值向度、行动向度、情感向度、制度向度等四个向度认识与把握课程思政的重要理念、行动坐标、情感指向与制度保障,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基础与关键。
一、价值向度:重在“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强调,“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7]德,顾名思义,有道德、品德、德行之义,是人之为人的最低要求与最高境界的结合。职业院校培养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及人格品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立德树人所赋予的价值使命。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任务、新举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高职院校立身之本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专业课程聚焦育人价值本源为核心,以教师厚植情怀和传道育人为关键,以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为支撑,充分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促进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联结,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二、行动向度:巧在“内生融入”的元素设计
基于“挖掘什么元素——如何挖掘——如何将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8]思维路向的三大问题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挖掘与应用的问题逻辑,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需把握内生性,即思政元素并非从外部找来并将其标签化地外嵌于专业课程中,而是由课程内容本身衍生而来,是对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因此,在对课程定位、性质、内容及思政教育资源存量进行科学把握和判断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顺其自然、应挖尽挖、可挖尽精的原则,结合课程内容所在的范畴与领域,从国际、国家、区域、历史、文化、行业、企业等多个维度深入思考,从而挖掘出富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专业特点等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政教学资源与价值元素,同时,将元素和教学载体与专业知识能力素养要求高度契合并深度浸润,有效避免课程思政元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及课程内容的“水油不相融”。从地域特色和办学特色来看,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先进精神的发扬和学校文化的浸润等本土化元素均为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目标、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内容供给的源泉是对思政元素“内生性”的重要体现。基于内生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开展专业教学,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相融则需把握其与课程内容融合的一体性与自然性,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使专业课程内容内生思政元素与思政元素有效拓展专业课程内容这两方面所涵盖的价值、知识与能力高度匹配与融合,实现1+1>2的价值与效益。课堂教学通过教材基因式的元素植入[9]、教法贴近式的多元创新、教师创新性的再造演绎,润物无声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既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真理性,也把握思想价值的导向性;既关注学生成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成人的培养。
三、情感向度:贵在“真情升华”的师生共鸣
课程思政是有情怀、有温度、有技巧的育人过程,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及其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教学情感的升华与共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强不强,育人角度把握准不准,育人能力足不足,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凸显其专业教学的情境优势,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与“真信”(信念、信仰),“真情”(情感、情怀),“真爱”(爱国爱党、爱职业、爱专业、爱学生),“真料”(专业知识与能力、大思政知识与能力、教学能力)的“四真”情感相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厚植爱国爱党情怀,践行以德修身和以技博长的育人真谛。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感流露开展有立场、有技巧、有温度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教学接受度与思政育人效果。在此背景下,提升教师“四真”意识与能力,并将其转化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思政元素挖掘、教材资源选用及教学设计编制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课程思政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需要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主体、满足成长需求等基础上,注重采用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转换,实现教学情理交融,理实一体,促进其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中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鸣。教师、学生、课程内容间的多方融合、情感升华与共鸣,是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行见效的关键环节。
四、制度向度:强在“协同联动”的机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教书育人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有效的协同机制对其产生较强的增力效果和约束效应。建立组织保障、协同交流、考核评价及激励等多元协同联动的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制度向度上的重要体现。多元协同体现在:一是建立以校企、部门、课程、教师等多元协同的机制,并在企业实习实训环节中加强思政教育。二是职能部门间统筹资源,各司其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方案与评价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是专业课、思政课、第二课堂等其他课程间有机统一,有效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四是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及其他各类教师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团队、课程小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教师教学评价以听课督查和学生的感知度与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指标,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应用;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与开放性,课程思政的潜在影响不同于专业内容考核,其具有一定隐蔽性和滞后性,应以更加开放的考核方式进行。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