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借鉴  >>  正文

以“四抓四育”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9日  浏览量:

抓机制联合,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统筹负责“大思政课”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监控、校企合作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校际联合创建“大思政课”试验高校。2023年,学校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高职高专学校合作,成功获批“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校际联合制定行动方案,构建“大思政课”校际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作为长三角和上海市高职高专副会长单位,承担思政课集体备课、科研论文评比、科研课题申报、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建设任务。

抓资源聚合,挖掘实践育人“大资源”

教材开发支撑“交通强国”思政大课。紧贴交通特色,以大国工匠、交通先锋等为题材,组织编写“技能中国”系列丛书,讲好“大交通”故事。先后编辑《技能中国》《匠心传承》《铸魂育人》等中国系列读本,把学生专业发展和匠心育人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通过身边榜样增强学习动力。

基地共建助力思政课实践育人。用好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支部共建等方式签约上海地铁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等6个交通类社会实践基地,以及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等7个通用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绿色交通、红色寻访”为主线,组织7500多名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教学,讲好刘建航、林元培等交通工匠故事,提升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说服力。

抓教学融合,搭建课程育人“大舞台

建设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研究中心,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22年11月,学校成功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学校各交通特色专业,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思政建设案例集。

创新“四道四性”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育人。立足思政课堂,首创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四道四性”思政课教学新范式,即课前问道启发感性积累、课中明道达成知性构建、课中悟道激发理性思考、课后践道推进灵性升华,以此聚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多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获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政教学标兵”和“思政教学骨干”等荣誉称号,多名教师在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上海市星光计划高职高专教学能力大赛”“教育部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斩获佳绩。

抓队伍整合,汇聚名师育人“大先生”

发挥行业优势,交通工匠劳模进校园。用好交通大资源,讲好交通大思政课,推动交通工匠、劳模走进校园。2023年,学校特聘来自地铁、公交、航海等领域的专家、劳模、工匠和青年榜样等9人走进“技能中国·交通强国”课堂授课。

坚持互学互鉴,长三角地区优秀师资进课堂。依托高职高专思政联盟,邀请4位优秀巡讲教师走进思政课堂,与校内思政课教师互学互鉴、携手并进。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全员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浓厚氛围。近3年,学校共聘用企业专家、行业工匠等校外思政特聘教授20余人,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40余场,签约共建交通类实践教学基地6家,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7500余人次,思政教师赴企业现场教学6次,拍摄高质量大学生讲思政课作品5部并获奖,教师以此为指导参加教学比赛获奖5项。

(作者为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

2024年第3—4期“思政工作”栏目